群众是否有必要使用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权威解答→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2023-01-01 12:49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群众是否有必要使用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吃完退烧药后仍然反复高热,是否可以使用其他药物降温?感染新冠后到底该如何合理用药?陕西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张鹏今天(1月1日)在接受起点新闻专访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记者:群众是否有必要使用新冠特效药?能否自行服用?
张鹏:这里说的新冠特效药指的是减少体内新冠病毒复制的治疗药物,而非仅仅改善新冠感染后症状的药物,如退烧药、止咳药等。直接针对病毒的药物治疗,从使用途径上主要分为二大类:口服剂型及注射剂型。
注射剂型通常是在住院期间使用,主要是指一些单抗类的药物及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不适合在门诊及家庭使用。
口服剂型特指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包括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及阿兹夫定片。这两种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都可以降低体内新冠病毒载量,减少重症发生的可能、缩短病程和排毒的时间。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确诊为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才是适应症人群。
阿兹夫定片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年患者。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青少年、老年人用药均未进行推荐。肝肾功能损伤患者应慎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二者均属于应急附条件批准上市的药品,且都属于处方药,需要在医疗机构开具处方,个人无法购买,并且需要在医师、药师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在临床治疗上,一般只有重症病人才考虑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新冠感染者大多数是无症状或者轻症,一般对症用药治疗,普通的解热镇痛药、止咳药、润喉药等即可,没必要去凑新冠特效药的热闹,更不需囤积。
记者:吃完退烧药后仍然反复高热,是否可以使用其他药物降温?
张鹏:退烧药有两类: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单方制剂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和对乙酰基酚。复方制剂不仅含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还含有一些抗过敏、镇咳的成分。
吃完退烧药后仍然反复高热,要分为三种情况分析:
第一种情况:使用复方制剂退热。由于单次服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剂量不足,导致退热效果不佳。这类情况,建议换成仅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单方制剂进行退热。
第二种情况:使用单方制剂退热。如果退热效果不好,我们就要关注是否剂型的选择不同,导致退热效果的差异。以布洛芬为例,它的剂型较多,有缓释剂型、混悬液和普通片剂。这些药品发挥退热作用的时间分别是混悬剂要快于普通片剂,普通片剂快于缓释剂型。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退热的效果进行剂型选择。
第三种情况:不同药物退烧效果、持续的时间也有差异、不同的人群对于药物的敏感度也有差异。口服布洛芬1小时左右起效,对乙酰氨基酚30分钟至1小时内起效;布洛芬退热持续的时间4-8小时,对乙酰氨基酚4-6小时。大家可以根据药物的特点进行选择和更换。
在此,需要提示的是,西药退烧药选用一种即可,且把握“中病即止”原则,尽量不要联合使用,否则对肝脏会有损伤。如果发烧超过38.5℃以上连续三日不退,请及时就医。
记者:感染新冠后到底该如何合理用药?
张鹏: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没有症状不吃药,对症吃药才安全。目前没有证据支持药物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都不能预防疾病,只能缓解症状,如果没有新冠感染相关症状,不需要提前预防使用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应根据出现的症状对症服药。
二是不叠加用药。不推荐同时服用多种治疗同一症状的药物,选择一种即可,对于同一症状,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不仅不能加快病情好转,反而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过量的药物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还会导致更多的毒副作用。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多种清热解毒中成药重复使用,避免损伤脾胃,严重者引发其他疾病。
2.退烧药不可与常见的复方感冒药同时使用,也不可与部分中成感冒药同时使用。
3.很多复方感冒药、中成药中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随意混用会增加药物过量风险。
4.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同属于一类解热镇痛药,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急性肝衰竭。
5.药物有不同的起效时间和半衰期,应严格根据药物特征按时间间隔服用药物,尤其退烧药,切忌因为高烧不退而反复多次使用。
三是切勿盲目跟风,不要过度囤药。盲目采购超出正常所需的药品进行“囤药”,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药物都有有效期,存储也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保管不当容易变质,过多药物长期存放容易造成浪费,大量囤积药品不可取,科学合理按需备一些对症药品。建议大家通过合法渠道、正规药店购买药品,同类药品只需备1-2种即可,每种剂量也不需要超过5-7天;另外,购买药品后要按说明书标明的贮藏条件保存药品。比起“囤药”带来的所谓“安全感”,做好日常的防护措施,才是更加重要和有效的。
(起点新闻记者:宋蕊 张力)
编辑:王蒙
热门评论
打开“起点新闻”查看更多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