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三项改革”之变(上):从“不敢转”“不想转”到“大胆转”“放心转”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2023-02-10 11:15

科研成果丰厚,但成果转化家底薄弱,一直是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202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推出了破局之:以秦创原为总窗口,大力总结推广西北工业大学“三项改革”试点成果,从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结余经费出资入股等三个方面做出改革,旨在根本上破解从“书架”到“货架”的困局,解除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后顾之忧,在解决陕西科技产业“两张皮”上实现新突破。系列报道《“三项改革”之变》上篇:《从“不敢转”“不想转”到“大胆转”“放心转”》。    

刘华强(左一)指导工作人员组装听诊器 刘华强提供

在西安高新区的一间办公室里,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刘华强提起刚刚注册成立的西安佑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感慨万千。最近,他和团队一起研发的“隔离式套耳电子听诊器”终于要走向市场,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今年58岁的刘华强,是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常年从事科研工作。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关要求,他对于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一直有顾虑。“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这项改革,将职务科技成果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单列出来,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这,给刘华强吃了颗“定心丸”。

2020年10月,刘华强(右一)在温州参加全球精英生命健康行决赛  刘华强提供

刘华强:“以前我们在做这种职务上面的这种转换(化)的时候,其实是有担心的这里面有很多法规的问题,就是合法不合法。现在这个政策里面第一条就是允许职务发明把它拿来成果转换(化),这个就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合法性就有了。如果没有这个合法性的话,我们其实很多事情是宁可不做的。

陕西净豹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孙东峰,和团队一起先后创办了三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做得风生水起。但是,由于缺少论文,他的职称一直晋升不上去,阻碍了项目申报,限制了自身和公司的进一步发展。陕西科技大学实施“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后,基于他多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被破格认定为“社会服务岗位”副教授。这项改革也让很多有成果,但因为职称晋升困难,“不想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了转化的动力。

孙东峰利用球差电子显微镜进行微纳米材料研究 孙东峰提供

孙东峰:“我们青年工作者心里有底了。这个职称能够解决的话,它能够给我们提供更高更大的一个科研平台。很多以前我们想去做而不能做的一些项目,或者是一些事情,现在可以去做自身也是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牛育华:“我是我们学校在‘三项改革人才评价上的第一个受益者,由四级教授破格成三级教授……

 说话的人叫牛育华,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由她自主研发的苹果提质增效腐植酸“五位一体”关键集成技术,为洛川、延安等地的果农带来了增值收益。可当初要成立企业的时候,出现了横向结余经费大量闲置,但成果转化“缺钱转”的矛盾。

牛育华(右一)在延安市宝塔区李延军苹果免套袋示范基地 牛育华提供

陕西科技大学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后,牛育华团队将横向结余资金作价入股企业,形成了“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解决了“缺钱转”的困境。

牛育华(前排左三)和学生一起做课题研究讨论 牛育华提供

牛育华:“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使我们在这一块能够摆脱一些精神的枷锁,轻装继续向着我们的科研,攻克一些难题方向,去拼搏。三项改革我们都靠上了,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项改革”的实施,给科研人员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打破了固有的束缚,让他们能够放大胆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去做科研。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  省科技厅提供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止2022年年底,我省在全省75所高校推广了“三项改革”经验,成效有目共睹,陕西科技驱动发展的力量喷薄而出。

 王军:“有3.8万项科技成果已经单列管理,3449项科技成果正在实施转化,有232个项目已经成立了公司,184名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1795万元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形成了技术入股加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

起点新闻记者:刘洁

编辑:李媛

起点新闻APP阅读全文或看完整视频,体验更佳!

热门评论

打开“起点新闻”查看更多热评

更多推荐

打开“起点新闻”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