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文化中国行·岁节里的文化密码|非遗“年”里的黄龙剪纸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02-03 16:24

今年春节是中国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随着90、00成为春节“主理人”,既有传统文化审美,又命中当代年轻人新年Flag的剪纸受到热捧。岁节里的文化密码——今天我们走进“00后”剪纸手艺人贺强,看看他带来了哪些蛇年新作。

这都是你剪的?对。剪一个需要多长时间,两三天……

蛇年春节,贺强没有回老家延安市黄龙县,选择在西安过年。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西北大学的工作室专心忙活,手中剪刀飞舞,纸屑在阳光下纷飞。

工作室里,一幅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剪纸大家的作品整齐摆放着。

贺强:蛇是布袋,蛙是斗,贴到哪里哪里有,这是一个民谚。蛇是装钱的袋子布袋,然后蛙是称粮食的斗。

记者:这个布局是你剪的时候提前就想好了,还是?

贺强:提前想好了随手就剪了,以前老艺人传承下来的。

记者看到,贺强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蛇的灵动与威严,更融入了吉祥寓意。有一些作品中,蛇身纹路细腻,鳞片栩栩如生,昂首吐信间尽显威严;还有的作品蛇口中轻衔着饱满的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传递着对家族人丁兴旺、幸福美满的祈愿。

他创作的“蛇缠兔 年年富”剪纸作品,更是精妙绝伦。蛇身缠绕着兔子,二者形成和谐又充满动感的画面,寓意着财富与好运的降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贺强说:“这(蛇)身上都是铜钱,这是兔子的背,这是兔子头两个爪子,这背下来尾巴这变成蛇了。天上摇钱树,地下蛇盘兔。咱陕西剪纸是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每一个剪纸你要能讲出来一个故事,它都是有用途的。像以前我们小时候都是贴窗花,过年时候剪小的,没有这种大作品,现在把它当成一种艺术品放大去做了。

“00后”男孩为何执着剪纸技艺?贺强笑着说,与家庭熏陶、个人兴趣以及成长经历有关。

贺强的奶奶是绣娘,母亲是裁缝,家里有很多剪刀。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贺强逐步积累了对剪纸的感知与喜爱。8岁开始,他就照着奶奶的花鸟鱼虫剪纸作品开始剪。废旧纸张,飘落的树叶,妈妈做衣服剩下的布片,都成了他练习剪纸的材料。

上了大学后,他对剪纸有了更深的情感。足迹踏遍黄河两岸,寻访民间老艺人。

贺强:“2017年的时候开始组织全国剪纸采风团,每一年把全国的剪纸爱好者艺术家集合到一起,我们去走访……

贺强向记者展示收藏本,走访中听了很多老艺人坚守的故事,使他更有决心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山东已经走访完了,走访了差不多有七八百个艺人。现在就收集了明清的还有民国的老剪纸有3万多张,然后我自己作品现在有三四千张了。

看到他变形的右手食指关节,贺强说,是在做面塑时,右手不慎卷入压面机。家人担心他万一手指保不住怎么办,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之前有老艺人用脚剪纸,自己为何不行?

做复健那会儿,刚缝完以后手是这种弯曲的,大部分人觉得它都再伸不直了,我是那会每天睡觉的时候就压到这背底下,现在这个指头还是有点伸不直,这疤痕增生压的时候肯定疼。

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对剪纸深深的热爱,贺强一遍遍地忍着疼痛练习,锻炼手指的灵活度。

后来,他凭借这门技艺被西北大学破格录用,找到了工作,父母在惊喜的同时更加支持他。

十多年来,他用坏了几十把剪刀,“剪纸不光是手艺,它背后还有丰富的文化故事。”贺强感慨地说。2021年,他成为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龙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他不仅汲取了南派剪纸的细腻与精巧,还融入了北派剪纸的粗犷与豪放,巧妙地将人物与动物等元素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灵动飘逸的剪纸作品,让人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

如今,贺强在大学当老师,给学生教选修课民间艺术相关课程。他不断探索将剪纸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剪纸作品颜色除了红色,还有黑色、金色等,并设计出手机壳、明信片等融合产品。

贺强:“在新的一年当中,我打算继续创作百余幅大型的剪纸艺术品,在明年年底举行个人的展览,新的一年里希望听众朋友们龙吟祥光又岁月,蛇衔瑞气映新程。

起点新闻记者:邹隽喆

编辑:霍晨歆

起点新闻APP阅读全文或看完整视频,体验更佳!

热门评论

打开“起点新闻”查看更多热评

更多推荐

打开“起点新闻”查看更多内容
继续阅读
前往APP